pua教程分享,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为什么PUA这么“成功”

阿莫

PUA,全称 Pick Up Artist,又名“搭讪达人”,起源于美国。一开始,这个词指的是通过训练,帮助某些不善言辞和缺乏社交技巧的男生提高与异性打交道的能力的方法,如穿衣技巧、谈话技巧等等。

在如今的中国,这个词已经随着网络发言、新闻报道中的不少“现身说法”,发展成了一个神话般的学说,似乎能够熟练掌握PUA技巧就可以让女性言听计从,从骗财骗色到精神控制甚至诱导自杀都是小菜一碟。

同时,一种类似“PUA”的学说也正在女性中盛行,许多感情博主正在向女性们灌输如何用怎样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讨好男性,掌握男性的心理,从而把他们“套牢”。江湖上流传着“翟欣欣事件”这样的传说——那些身着“好嫁风”,看上去清纯可爱的女孩实际上是瞄准财产的感情骗子,令不少自诩为“老实人”的男性闻之色变。


这种两性之间的勾心斗角正越来越被认定是接近无所不能且无恶不作的。网络和媒体上频频出现女性如何辨别和应对PUA的文章与讨论,而一些男性则发明了查找女性是否出现在色情影片中的app防止被骗。一时间,婚恋变得宛若一场战争,算计与防范则成为了讨论男女交往不可避免的话题。


为什么PUA这么“成功”插图


一场“成功学”骗局

这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疯狂的产业。信徒们认为,学习PUA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据小红帽公益发起人孔维维统计,目前全国 PUA 学员已达600多万人。对于获得婚恋/性对象,人们本来就有着强烈的需求:用性资源的多少来证明自己是否成功,对爱情的渴望,社会对单身者的压力……


但他们转向PUA的原因,却不能单纯地归结于邪恶或者愚昧,被“收割”的学员们也并不完全都是完全没有任何性资源或者文化教育水平较差的底层,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只是普普通通的社会大众中的一员。


一切都发生在这个仿佛所有事物都能被纳入商品化进而量化的时代,人们既需要婚恋对象来证明自己的社会角色,又被爱情的不确定性和没有标准困扰不堪。无论是PUA的发明者还是狂热的信徒们,都渴求一套更确切更直白的标准。


而PUA所有学说的核心,正呼应了多数人群的焦虑,它既具有现代消费和物化特征,又坚持着从古至今“颠扑不破”的两性真理——男人贪色,女人爱钱。在这里,外貌、家庭、工作、收入、婚恋史……一切都可以量化、操作和包装,一切舞台都是销售物品的橱窗。

PUA教授人们包装自己成为“优质配偶”,最终获得婚恋对象以及其附带的性资源、婚姻、金钱资源等等,从而成为了巨大的成功学叙事的一部分。因此,这个疯狂发展的产业和常见的传销、微商培训等非常类似,极具欺骗性,目标都是用一整套完善理论和结构完美地把握住那些渴求成功又想走捷径的人。而这些信徒们成为了最深受PUA其害,被牟利者实施情感操控的对象。


“我最快的记录是36秒搭讪,2小时接吻,6小时上床。


“我睡过400个女孩,还同时跟17个女生交往。


“她就是你的宠物,会完全听你的话!


这些“丰功伟绩”是PUA导师完成偶像塑造的重要内容。让学员们对这套理论产生信任的第一步就是用丰富的故事包装自己成功的形象。这些故事都充满疯狂、夸张的色彩。例如一些导师会声称自己一天与三个女性发生关系是很常见的的或者当导师必须要经过“百人斩”——即和100名女性发生关系。


其实,这些“战绩”往往经不起详细推敲:同时跟17个女孩交往每天要花多长时间?怎么定义“交往”?骗钱是依靠什么手段,只是通过自己的魅力还是有别的金融骗局手段?这些故事越是夸张,越是难以令人信服。


PUA导师们也明白光说是不够的,一般他们都会让学员们“眼见为实”。比较常见的是用小视频展示自己和异性约会甚至发生关系的过程。除此以外,导师们还会亲自给学员示范如何大街上拦截相貌优秀的异性搭讪要联系方式或者发出邀约,如何在约会的时候不经意地和女性发生肢体接触,并迅速消除陌生感和对方防备心等等。


对于很多从未有过异性交往经历或者在交往上屡屡受挫的学员来说,这些导师一下子就做到了他们前所未见,几乎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他们对导师以及这套学说建立了信任感。


然而,这些“证据”实际上具有很大水份:许多小视频都是直接在网上下载剪辑编辑或者雇佣群演拍摄的,成本很低。这种模糊的偷拍视频,只要开一间房,让一个演员通过化妆换装改变形象,就能够一天产生数十条。而那些街上/酒吧里的搭讪,多数时候也是雇佣演员进行配合。但由于身临其境感受到震撼,再加上私密的关系很难一一进行考证,学员们往往选择相信导师,并且对导师怎么做到如此“成就”感到好奇。


建立起信任和好奇之后,导师们往往会“谦虚”地表明自己的起点不高,自己今天的一切都是学说带来的,就可以乘势开始教学“心态铸成术”、“疯狂榨取”、“宠物养成术”、“一夜连推”等等光从名字上看就非常疯狂的学说。这些学说虽然噱头十足,但核心思想多数是一些非常基本的日常交往指导。


无论是国外经典的PUA教材还是国内演绎出来的本土版,细究它们的内容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都是不需要专门接受教学也能明白的常识。例如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多展示自己的优势,要多认识异性并选中合适的目标,进行“广撒网重点捕捞”,一旦发现对方无意就要迅速地转换目标等等。

而且,很多的PUA培训班中都会对学员有着“打卡”要求,如一定时间内要拿到多少个异性的联系方式,每天要和多少个异性聊天等等。就这样,学员们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尽可能多地搭讪异性,用单刀直入的方式和对方调情,一旦发现没有可能就立马换下一个。

按照这样的操作方式,无论是否真的具有“魅力”,或者是不是能够掌握PUA所号称的那一套被人类进化学、心理学包装起来的交往手则,也一定能比普通人攀谈上更多的异性。

一方面,这样的事实令他们对导师和学说进一步信服,另一方面,导师还用这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更深层的掌控:疲于打卡让学员们无暇他顾,不能深入思考和发现疑点,且如果学员质疑PUA学说在自己身上没有效果,导师就可以怪罪到学员“没有完成足够的指标”,“打卡不积极”或者“完成指标的方式不对”上。


PUA学说用这种指标化的“成功”替代了真正婚恋的可能性——尽可能多的聊天就是成功吗?“推倒”就是成功吗?结婚了就是成功吗?如果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后获得了和异性的一次约会,这样的约会能证明自己的“魅力”吗?更何况,这些“成功”的背后也有大量弄虚作假的成分存在:


有学员为了虚荣或者完成任务而造假,有些人则是彻头彻尾的骗子——很多所谓的PUA培训班或者情感咨询公司都类似传销组织的形态,只要达到一定的指标就可以升级,升级后就有当导师拉人头返利的资格。


疯狂的产业呈现出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那就是希望用PUA操纵别人的信徒们,反而越陷越深地成为了被操纵的对象。


近几年,不少PUA公司大发横财,相关新闻报道中常出现“几千元买资料,一万元报名一对一指导,几万元深度培训”的昂贵课程。甚至有媒体采访到为了继续学PUA问家里索要20万元交学费,以自杀来威胁家人的学员。大众皆叹其荒谬,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高消费也是整个PUA成功学叙事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PUA的培训课程中,有一套常见的模式,就是高阶级的消费:导师把一堆学员领到高档的酒店、餐厅、邮轮上,购买最贵的服务/商品并轮流拍照,试穿奢侈品或者购买山寨奢侈品,从而“包装自己”。


这些消费不仅为PUA产业提供了大量收入,也给学员们带来了对于“成功”的期盼和幻想。那一刻,他们穿着昂贵的西服举起酒杯志得意满地自拍并发送朋友圈,畅想着因此投怀送抱的漂亮女孩,便有了自己已经站在人生顶峰的错觉。

为什么PUA这么“成功”插图(1)


情感“战场”中的商机

而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这些PUA培训课程的内容可谓是非常愚蠢且荒诞的。以一些网上流传的PUA教材资料为例,它们有的教授男性首先要“为自己设定人设,如‘帝王人设’, 把自己的姓改成复姓。如欧阳,慕容,南宫”,有的教授男性在约会中“演出一些故事,用来吸引女性,例如讲述自己在纽约的时候,曾抱着心爱的女人在市中心逛街;为自己的女人和一群人打架;曾在荷兰一段时间没钱喝酒,每天喝客人剩下来的酒,十几种酒混合在一起喝,你肯定想不到那是什么味道,味道好极了,而且浓度很高,很容易醉……”或者是通过 “谈话态度忽冷忽热,令女生捉摸不透来吸引女性,如夸赞女生‘你的皮肤好白’,对方开心时再说‘可惜脸上有斑’,对方伤心时再说‘但是我喜欢这样淳朴不靠化妆掩饰的你’……”


对于以上这些拙劣又浮夸的泡妞招生,网友常见的评论是:


“但凡女生都不会中招…… ”


“打扮和朋友圈包装都很假,这么油腻土气有人会信?


“聊天手段太低级,根本不可能找到对象”


这些培训课程和PUA指南上教授的套路如此低幼、愚蠢,那么,为什么谈起PUA,又总出现一些非常可怕的新闻,令人闻风色变甚至加剧了性别对立?其实,这和“PUA”一词的滥用与夸大相关。


在亲密关系(不仅限于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还包括亲人、朋友之间)中,情感控制和虐待一直是早已存在的社会现象,也长期被社会大众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界关注并提出相关学说,如“煤气灯”操纵法(gaslighting)等。


然而,在近几年的情感虐待/情感控制相关新闻和讨论中,为了吸引眼球或者简明扼要地说明观点,PUA学说总是被引用。如去年末,北大女生包丽自杀,疑似受到其男友的精神虐待与控制的案件引发全民关注。

事件被报道出来不久后,一些网络媒体人就开始传播和“科普”这正是PUA。百度指数检索引擎显示,在近几年,PUA一度比较沉寂,是在包丽事件发酵后一下子获得巨大关注。

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包丽的男友学习或者接触过PUA,他们的这种情感模式也并不是诞生于PUA出现之后,更没有证据表明他对女友完全没有感情,而是像很多PUA信徒那样出于获得性资源的目的去接触包丽。但是,成千上万关于PUA的报道和讨论还是倾巢而出。

和该事件一样,很多本来和PUA完全无关的事件,也被许多网友关联进来,用这种学说加以阐释。当然,用“PUA”这简单的三个字母来概括复杂的情感控制和压迫为表达和传播带来了便捷。但是客观上,它渲染了一种恐怖色彩,且神化了这种学说的能力。


在此之后,许多媒体进一步夸大了PUA的“无所不能”。比较出名的有腾讯自制节目《和陌生人说话》,在视频中,PUA上瘾者林晨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学习PUA的三年里,他骗了400多个女孩:“如果恋爱是场游戏,那我要玩到最强王者。


这位PUA“王者”阐述了自己曾经经历恋爱不顺,没有女孩喜欢自己,然后通过PUA,他能够交往越来越多女性,并对其进行控制:故意制造矛盾,放大女生的缺点与过失,使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让她觉得,是自己亲手毁掉曾经拥有的美好的一切的。与此同时,强化对女生的精神控制,让她越发地离不开自己。在进入长期关系后,周期性的天堂地狱轮回,时而给予适当的情感安慰,时而又制造矛盾摧毁女生自尊,最后,女生差点自杀。


这些内容听起来都很离奇且令人可怕,但这位被采访人戴着口罩,根本看不到他的样貌,声音也经过处理,他说的一切更是无法考证,因为其跨越时间长度大,且包含非常多个人隐私。就算他没有撒谎,也很难判断这个“差点自杀”的女友到底是不是因为和他的关系产生了轻生的欲望。


这正是PUA“神教”的狡猾之处:身处暧昧模糊的私人空间。普通人哪怕对其夸张的数据和故事充满质疑,也不可能深究考证。姑且不论“同时和数十人进行交往”或者“有几百个女友”等说法中的数字是否靠谱,这些故事都充满了模糊性——对于那些吹嘘自己泡妞成功的人,到底什么算“泡到”?搭讪成功?聊过天?约过会?如果女性只是享受了一次简单的饭局或者约会,就算是他们的战利品吗?在被访者信誓旦旦的表达和媒体吹捧下,与 PUA培训班的学员们一样,大众轻而易举地买单了这些猎奇的神话。


事实上,凡是出来大肆宣传PUA厉害或者可怕之处的,多半是匿名人士,几乎没有真名实姓的人物,他们提供的说辞也都非常可疑。况且,就算能够成为“大师”,能够成功掌握许多异性,也未必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美国PUA的重要人物谜男(Mystery)。他自诩为泡妞达人,创立的谜男方法把从认识到发生关系分解为“吸引、舒适感和诱惑”,被许多人奉为圭臬,一再推崇。不过,这位大师不仅没有就此一帆风顺,而是住进了精神病院。


尽管如此,在充满无数矛盾和漏洞的情况下,PUA神话依旧不断流传。因为无论人们对这一套物化、控制、心机满满的理论奉若神明或是弃如敝履,都无法忽视感情中广泛存在的双方博弈。正如包丽事件引发出来的广泛讨论一样,无数人用各种事例证明自己早已深深卷入婚恋“战场”之中,他们渴望自己能够占据上风,或者至少不要失败得那么惨烈。在这样一触即发的焦虑氛围中,有人嗅到了商机。


目前,除了面向男性的PUA课程蓬勃发展之外,面向女性的“钓男攻略”课程也有萌芽之势。例如PUA专家“飘渺”曾在网络上撰文《教你弄死一个男人》,里面披露通过种种操作就可以完全掌握一个男性。


在女性PUA课程中,有“模范学员”声称自己学习PUA之后仅仅一个月时间,就骗取了29万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同样以“成功掌握男性”为目的但更符合女性社会状况和自我认知,也流传得更为广泛的所谓“婚恋情感理论”在大行其道,鼓吹女性应该怎样包装自己和行事才能保障自己抓住最优秀的男人的心,让自己永远不被抛弃。

类似Ayawawa这样的“情感大师”就是靠贩卖情感理论和相关产品为生——除了教育之外还有心理咨询和昂贵的美妆保健品等等,简直是PUA产业链的翻版。2018年,其名下美容产品因虚假宣传和指涉传销被查处,但时至今日,依旧有无数人前赴后继地花钱聆听教诲。


如此奇景,就发生在我们这个已然被消费主义和商品化侵蚀的社会:一切“看条件”的婚恋观都坦然地被世界接纳了。婚恋越是自由和开放,反而似乎越能够最大限度地抹杀爱情,许多男男女女都心怀警惕而又没有耐性地在巨大的“市场”中明暗深浅地试探着对方,以至于“行骗”和“反行骗”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生意与话题。




本期编辑  周玉华


推荐阅读


为什么PUA这么“成功”插图(2)

为什么PUA这么“成功”插图(3)

为什么PUA这么“成功”插图(4)

为什么PUA这么“成功”插图(5)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澎湃新闻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pua课程|pua教程|pua课程合集 » 为什么PUA这么“成功”
分享到: 更多 (0)

全网最新最全撩妹恋爱pua教程,已更新至24年1月份,加微信 "xajh616" 获取!

查看课程部分目录联系我们